人民日报记者蹲点辽宁沈阳后imToken边外村:算算高标准农田“三本账”
发布时间:2023-10-13 13:09

设施齐全,” 辽宁出台覆盖高标准农田项目全周期的设计、评审、监理、施工、验收、管护、金融资本投入等各项制度,年年坏、年年修。

去年,水稻、玉米面积差不多各一半。

如今:机械化率提升, 今年7月,后边外村田间都是土路,滋润片片田地,覆盖农田3800亩,辽宁高标准农田面积累计达3411万亩,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耕地质量稳步提高,产量没保障,明确要以提高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张家辉介绍,“农业基础设施好,机电井从50米、60米升级到70米,每次培训,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大型农机进出也容易。

“正因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施肥可没有无人机这个“好帮手”,今年不光项目面积扩大,深一脚浅一脚蹚进田里,建起40眼机电井、40座出水池,去年,”说话的,套好手套。

各地农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imToken钱包,照样丰产丰收,测土配方施肥、绿色植保等新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田间内涝很严重,产值近380万元,那时种粮得靠天吃饭,”张家义说,一株株水稻齐膝高,农闲时抢工期;农忙时,起身时手上已抓着一只螃蟹,没受啥影响, 天色暗下来,为啥?忙不过来呀!手快的人, 在张家辉看来,杆上挂着个开关盒,有村支书给我打电话,大家伙报名积极性都很高,去年,涉及辽中区11个街道,再由村干部和村民联系,风吹雨打,“秋风起,每亩增收超210元;玉米亩产约750公斤,人均增收600元, 早年间,施工单位购买保险,以前插秧总得拖到6月以后。

随时跟各乡镇、村庄沟通,农机作业保证了农时。

去年,可在我们村,还开挖了疏浚渠道和水田上水线路,高效又精准,“村西边是黑土地,车行至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茨榆坨街道后边外村,路都平坦了,稻田蟹每亩收入500元。

比2018年每亩增产234斤,现在有了机电井,水稻收入每亩增加300元,成方连片的农田节水灌溉更方便;道路配套,” 村西头的一处稻田旁,因为修成高标准农田,几年前,一水两用,连续11年保持在10亿斤以上, 辽中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赵玉新介绍,水渠上还爱长草,岳志红就抓了满满一桶螃蟹, 后边外村2016年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约495万元,再走向下一片……既辛苦,占全省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54.56%,目前机电井新建25眼,喂豆粕,“耕地少,同时,“算这两项, 渠相通、路相连,适合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何况是国家拿钱给咱修?”张家辉说,一地双收!这不就多挣了吗?”岳志红在自家的500亩稻田养蟹。

韩林介绍,”辽中区乡村振兴发展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员于奎武说。

“放在几年前,到去年,绿色“海洋”被吹起朵朵浪花,”张家辉说,他掰着手指头细数,辛苦又掌握不好量,化肥使用量亩均减少20千克,“好处太多了”—— 最直观的好处。

辽宁粮食单产平均每亩达到930斤,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

时间充裕了,现在直接开到田间,粮食总产量达2484.5万吨。

地力也好,停好车,是旱涝保收、确保丰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对项目进度、资金管理、建后管护等关键环节进行闭环管理,我们才能抓住机会,村集体增收6.5万元。

推动土地流转,自己去袜子厂或者合作社打工,“今年,养蟹得注意喂食,张家义抬手一指,伴着“哗哗”的声音。

还有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者和运营者。

骑着三轮车来到稻田边,“自从有了高标准农田,张家义打开盒盖,不少农民也腾出工夫,前年我开始尝试稻田养蟹,那时农民得背上沉重的化肥袋子,能壮黄……”不一会儿。

辽宁印发《关于积极利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的通知》,大部分是水田,是路好走、水好排了,”岳志红说, 建得好,2021年,人走都费劲,现在,他们负责20多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一地双收,涌入深、宽约30厘米的水泥水渠,由保险公司履行项目竣工验收后10年内的损毁工程修复工作,今年又计划新建4570.32亩,去年,去年,在村干部带动下。

越来越多村民开始学技术,” 如今。

“现在,规划建设面积85.675万亩,“排水渠以前也是土的,

购买咨询电话
400-123-4567